「大師的一生,就是『放』,還有『給』。」
教授阿闍黎尼慈惠法師10月28日為「佛光山2017年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戒會」的佛子,講授「得戒和尚語錄」,說明得戒和尚星雲大師弘法逾一甲子的歲月,都是源於實踐佛法,以戒作為生活、行為的準則。
何謂「戒」?戒是佛陀所制定,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」,當如來滅度後,佛弟子應當「以戒為師」。慈惠法師說明,戒場中必須有得戒和尚、羯磨和尚、教授和尚等三師。「得戒和尚」是正授戒律的和尚,亦是傳戒儀式的核心人物,是佛弟子持受戒法的傳授人。「羯磨和尚」是引導懺悔業障的懺悔師;「教授和尚」是教授舉止威儀,為大眾引導開解者。
何謂「語錄」?「我們所讀的經典,可以說是佛陀的『語錄』。」慈惠法師解釋「語錄」,是高僧大德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所心得與體證,將所悟的道理、所得的感想及經驗,以文字、語言傳述給世人,可說是佛弟子修行的課本、指南。
他舉例佛陀紀念館,便是大師獻給所有人的「給」,即使不是佛教徒,都可以因為大師「給人歡喜」的理念而來館參訪,也讓佛教徒對信仰產生更大的信心。只是簡單的「給」,就能接引不同根機的眾生進入佛門,且佛館不收門票、停車費,展覽與表演也不收費,令人沒有罣礙;無障礙的設計給人方便,隨處可見的石椅、淨房,更能感受到大師為人著想與體諒的心。
「佛光山是『給』出來的。」慈惠法師娓娓道來大師當年來台的經歷,及其為大師翻譯的心路歷程。提及每一次聽大師說法,所得到的感動、理解深度都不一樣。他期許佛弟子把大師「四給」的精神帶回去,不只是勉力而為,更要隨時隨地給人助緣。
「得戒和尚的語錄,只有一字:『放』」,大師有一次為佛弟子開示,題目便是「放的修行」,不只是放鬆,還有放下、放開、放手、放心等,希望眾生不要一味執著,鼓勵大家要放鬆一點。
「人之所以生活得辛苦,就是因為放不下。為了一個人、一件事、一句話、一個臉色,甚至為了一樣東西放不下,心裡的空間讓煩惱佔據,生活因此愁悶得喘不過氣。」慈惠法師引用大師《僧事百講》,點出所謂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人之所以煩惱痛苦,都是心裡放不下、放不開所造成,得不到解脫自在,他強調「放」的功夫,對修行相當重要。
「放鬆」,不只是在禪堂裡才放鬆,隨時隨地都應放鬆。現今社會的物理治療、按摩等,都屬於身體的放鬆,但大眾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心靈的放鬆。有的人生活步調快、充滿壓力,面對不熟悉的環境,都處於緊繃的狀態。應該學習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,不緊張,讓內心充滿陽光,並且不把煩惱、心事帶上床。
例如在禪堂坐禪,要放鬆身體,才能將腿盤上,感受天地萬物都在當下,一切是那麼舒服、自在,身心才真正處於放鬆狀態。不只對身體有益,對心靈更有幫助,所以「放鬆」對修行人來說,也是重要的課程。
「放下」,法師指出人生往往因為想不開、看不破,所以煩惱重重。陷在自私的感情裡,就會有所執,而沒有豁達的心胸。並講述金碧峰禪師因一念貪執,幾乎被陰間的獄卒拘去,直到將缽擲破,捨去貪念才得自在。同時引述大師對「放下」的看法:「做人,要像一只皮箱,該提起的時候就提起,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。」
說到「放手」,法師舉例現今父母大多事事為子女安排、恨不得親力親為,就連孩子讀到大學,也呵護備至,以致最後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。「放開」,人應要放開肚量包容世界,以開放的觀念思維各種問題。
「放心」,提到當年大師從佛光山退位時,曾有人詢問大師為何把佛教事業交給別人?大師回答:「有生之年看到繼承者的努力、進步,就會感到欣慰、歡喜。」世間沒有什麼不能放心,放心就會逍遙自在,「這是大師的哲學。」
「光明讓我們心地開闊、給我們溫暖。」慈惠法師最後講述「放光」,指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佛性、般若,都可以放光。面上有笑容,令人歡喜,時時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,落實三好運動,令大家工作順利、開心,就是在放光。
慈惠法師最後強調,大師的話簡單易懂,但落實修行不容易,期許佛弟子每一個行為乃至起心動念,都要為人著想,提得起,放得下,將大師的理念融入一己生命。